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“腰痛”“痹证”“筋伤”等范畴。传统理论多从肾虚、风寒湿邪侵袭或跌仆损伤立论。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言:“腰者,肾之府,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。”强调肾虚为腰痛之本;《诸病源候论》则云:“劳伤肾气股市配资交易论坛,经络既虚,或因卧湿当风,风湿搏于肾经,与血气相击故腰痛。”指出外邪与内虚相合为病。临床常用补肾壮骨、祛风散寒除湿之法,如独活寄生汤、肾气丸等。
然临证发现,部分患者表现为腰部拘急刺痛、转侧困难,或伴下肢牵掣麻木,脉多弦紧,舌质暗或有瘀点。若纯以肾虚或风寒论治,其效常缓。细究其理,《灵枢·经筋》有云:“经筋之病,寒则反折筋急。”明确指出寒邪可致筋脉拘挛;《说文解字》释“筋”为“肉之力也”,主司关节运动。
清代医家沈金鳌于《杂病源流犀烛》中进一步指出:“筋急之因,有因血虚不能养筋,有因寒束而筋不舒,有因瘀阻而筋失濡。”说明筋病与血虚、寒凝、血瘀密切相关。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疼痛、活动受限,其直接病位在“筋”,核心病机为筋脉拘急、气血不通。椎间盘突出物压迫周围组织,正如《正体类要》所言:“肢体损于外,则气血伤于内”,局部气血瘀滞,筋脉失养,不通则痛,不荣亦痛。
展开剩余56%现代解剖学中,“筋”之概念涵盖韧带、肌腱、筋膜等软组织。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,常表现为局部筋膜的炎性水肿、肌肉保护性痉挛,此正合“筋急”之象。因此,治疗上当以“柔筋缓急”为首务,兼以活血通络。若拘泥于补肾,或恐缓不济急;若单纯祛邪,又易忽略筋脉之挛急状态。
笔者以为,可宗“急则治其标”之旨,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减。该方出自《伤寒论》,芍药酸寒,养血敛阴,柔肝缓急;甘草甘平,补中益气,缓急止痛。二药相合,酸甘化阴,专治筋脉拘挛。清代柯琴赞其“能行血中之滞而和肝,可治一切挛急之痛”。临床可酌加威灵仙、伸筋草以舒筋活络,乳香、没药以活血定痛,牛膝引药下行,兼补肝肾。对于寒象明显者,加附子、桂枝温通散寒;血瘀重者,合活络效灵丹(当归、丹参、乳香、没药)增强化瘀之力。如此,紧扣“筋急”之核心,使筋脉得舒,气血得通,疼痛自可缓解。
与急性期侧重“治筋”不同,缓解期则需兼顾本源。患者或见腰膝酸软、乏力,此肾虚之象渐显,当转为补肾壮骨、强筋健络之法,如选用左归丸、右归丸加减,或配合杜仲、续断、桑寄生等。此乃“缓则治其本”之体现。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治腰痛,既有肾气丸之温补,亦有甘姜苓术汤(肾着汤)之散寒除湿,示人需辨证施治,虚实分治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缠绵,常虚实夹杂,治疗需分清标本缓急,或先解其筋急之标,后固其肾虚之本,或攻补兼施。仲景未设专方,正为后世临证留足权衡空间,此亦中医辨证论治精髓所在。
综上所述,腰椎间盘突出症从“筋”论治,强调“柔筋缓急”在急性期的重要性,为临床治疗提供一新思路。方证相应,方能切中病机股市配资交易论坛,提高疗效。
发布于:北京市高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